等级保护测评范围涉及到互联网系统从物理环境,网络边界,服务端,客户端,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在等级保护的五项技术要求中主机安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主机安全主要有7个控制点:
1.身份鉴别。要求设置身份标志,设置密码要复杂且要定期更换,如果登录失败要有相应的结束限制措施,要确保用户名唯一,且要采用2种及以上鉴别技术。
2.访问控制。要启用安全策略,仅授予管理用户最小使用权限;特权用户权限分离,严格限制默认访问权限并修改默认账户及口令,删除冗余账户,设置敏感标记等。
3.安全审计。涉及服务器及重要客户端的系统用户及数据库用户,审计的内容主要有:用户行为,系统资源使用及重要系统命令使用,审计记录包含日期,时间,类型,标志,结果等。根据记录生成审计报表且能确保审计进程及记录的正常运行使用。
4.剩余信息保护。要求系统或数据库管理用户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它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
5.入侵防范。要求可检测对重要服务器的入侵行为且能记录,并能及时报警;重要程序完整性检测,能在破坏后及时发出并恢复;操作系统最小安装,仅安装所需,并及时更新系统补丁。
6.恶意代码防范。要求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及时更新软件版本及代码库,应具备与网络设备不同的恶意代码库;支持恶意代码规范统一管理。
7.资源控制。限制终端接入方式及网址范围。登录操作超时锁定;对重要服务器cpu、硬盘、内存、网络等资源使用情况监视,限制单用户资源使用额度。对系统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
7个控制点
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剩余信息保护,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资源控制
身份鉴别
a)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b)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c)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岀等措施
d)当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e)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唯一性;
f)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管理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访问控制
a)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
b)应根据管理用户的角色分配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仅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
c)应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d)应严格限制默认账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账户,并修改这些账户的默认口令
e)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兔共享账户的存在
f)应对重要信息资源设置敏感标记
g)应依据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用户对有敏感标记重要信息资源的操作。
安全审计
a)安全审计应覆盖到服务器和重要客户端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
b)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系统內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
C)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类型、主体标识、客体标识和结果等
d)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e)应保护审计进程,避免受到未预期的中断
f)应保护审计记录,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安全审计设备一方面能够满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在应用安全方面的审计技术要求,
另一方面能提供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发现安全事件后能够追溯、定责、取证。
剩余信息保护
a)应保证操作系统和欻据库管理系统用户的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盘上还是在內存中
b)应确保系统内的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
入侵防范
a)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服务器进行入侵的行为,能够记录入侵的源IP、攻击的类型、攻击的目的、攻击的时间,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b)应能够对重要程序完整性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完整性受到破坏后具有恢复的措施
c)操作系统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服务器等方式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
恶意代码防范
a)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
b)主机防恶意代码产品应具有与网络防恶意代码产品不同的恶意代码库;
c)应支持恶意代码防范的统一管理。
资源控制
a)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
b)应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
c)应对重要服务器进行监视,包括监视服务器的CPU、硬盘、内存、网络等资源的使用情况
d)应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e)应能够对系统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
具体主机安全要求,可参考等级保护标准文档《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